The Smiths,在英國的搖滾樂史上有著與Pink Floyd相差無幾的地位,
80年代最重要的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樂隊之一。
樂隊成立於1982年春,發起人物包括 Morrissey和Johnny Marr,
兩人均出生於曼徹斯特。
在組隊前,Morrissey曾參加過Nosebleeds樂隊和Slaughter & The Dog樂隊,
並為《Record Mirror》雜誌寫過專訪及樂評。
而Marr也曾參加過Paris Valentions、White Dice、Sister Ray和Freaky Party等樂隊。
在1982年夏天,兩人準備錄製作品,
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吸收了鼓手Mike Joyce和貝司手Andy Rourke,
四個曼徹斯特人組成了The Smiths。
樂隊的靈魂人物Morrissey是一個同性戀者,他的獨身態度開啟了人們對人類性行為反思的大門,他常站在人文主義的立場去審視世界,而小報記者則對他充滿了猜測:
關於他的性功能以及他出色地把握諸如動物權利、王權、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和60年代電影等各種題材的能力。
Morrissey曾在自傳體的歌曲Heaven Knows I'm Miserable Now盡情詠頌過生命的痛苦,這首歌成為英國榜的19名。
1985年夏,樂團增加了第二吉它手Craig Gannon。
1986年6月,樂隊發行了樂團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張唱片《The Queen Is Dead》。
作為80年代初英倫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樂隊之一,
The Smiths對英國80年代的新浪潮(New Wave)、新浪漫(New Melody)
甚至90年代的Britpop運動都有著很大的前瞻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尤其是其對英國吉它流行曲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暗黑色的唱片封套印照著一種冷峻、嚴肅的氣質,樂隊的照片也是黑白的,
透著英國人特有的感覺。
如果你注意的話,唱片的扉頁裏寫著一句話“take me back to dear old blighty”,
回家,回什麼家呢?
進行曲式的音樂響起,Morrissey冷漠地在節奏中起舞,標題曲顯得輝煌而又幻滅, the Queen不是英國女王,而是柴契爾夫人,一個鐵女統治的英倫時代,世界是變化的或還是一陳不變,而強人統治和偶像能帶給世界什麼呢。
歌的結尾處, Morrissey吟唱著,“life is very long / when you're lonely”。
在專輯的其他地方,也可以感受到The Smiths對歷史對生命的疑惑和憂慮,
只是The Smiths 沒有直白地言論,而是用象徵或隱喻將景象無限放大,
你仿佛看見在緩慢的律動中,生活給予你的殘酷“Oh mother,I can feel the soil falling over my head”“I had a really bad dream / it lasted 20 years,7 months,and 27days / Never had no one ever”,當在Never had no one ever中的口哨聲響起時,
生命和歷史在不停的抖動中呈現了殘酷的美。
而在像Frankly, MR Shankly、Big mouth Strikes Again、Some Girls Are Bigger Than Others這樣的曲子中,The Smiths則用詼諧幽默的筆觸訴說著一個個誇張的喜劇小品。專輯中的其他曲子也大多用敍事的方式在輕快的節奏中讓你體驗生命的短暫歡樂和由此發出的質問。
在那首著名的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中,那種羅曼蒂克的、英雄主義的氛圍盤旋著,一種無望之後的希望,那一點亮光,是絕望裏的一個美好象徵。
“Oh God / my chance has come at last”“take me anywhere,I don't care / just driving in your car / I never never want to go home / because I haven't got one / I haven't got one”。
聯想起唱片扉頁裏的那句題說,The Smiths的追問也就是,
有物化的家園,卻無精神家園可歸。
The Smiths沒有給我們答案,他們在冰冷的節奏裏歡快而麻木地舞動著,
The Queen Is Dead,Punk is dead,
在The Smiths那裏,已經聽不到咆哮和直白的憤怒,他們輕輕地把自己包裹好,
在冰冷的美好裏用節奏和旋律塗抹著灰白的畫卷,掩飾青春和歷史的症侯。
這張專輯可以讓你憂傷地起舞,也可以笑著哭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