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Rachael Yamagata

90年代,一段多叫樂迷懷念的歲月,雖然因為MTV的出現,
也讓更多庸脂俗數的爛俗小調在改裝易容之後也有了更多展露于舞臺的機會,
但即便不論Nirvana、R.E.M這些地下樂團對於主流樂壇震撼人心的衝擊,
單就一個女性歌手創作風潮,就已經叫人大快朵頤了。
如果說僅僅只是背著吉它演繹傳統搖滾樂,
卻並沒有做出多少音樂革新的Sheryl Crow和Alanis Morissette還多少算是托了當時女權主義的福的話,那麼Bjork、Tori Amos和Sinead O’connor的出現,
就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於傳統女性歌手的概念。

而與那位大呼小叫的神經質前輩Yoko Ono相比,
Bjork等的出現不僅真正展現出明確的女性搖滾立場,
尤其是她們駕馭音樂的高超技藝,
更使得她們有足夠的能量去改變搖滾樂裏的中性特徵,
因而創造出真正獨具個性的女性搖滾樂。


可惜後繼乏人,雖然非主流或獨立搖滾圈近年來也總是不乏有這樣那樣的女新人登場亮相,但聽過Tori Amos這樣內外兼修之精彩音樂的人們,
恐怕在撥高胃口之後也都暗自立下了一個新標準,
在這種心態下,試問只是唱些中性搖滾口水歌的新人又如何能再過五關斬六將,
成為數年後的又一位獨立女皇呢?!

在無法超越的情況下,至少要讓人看到希望,
而2004年冒出的新人Rachael Yamagata就用她的首張大碟《Happenstance》展現了這種潛質。父親是日本移民,母親是德國、義大利混血,
身兼三種血液的Rachael Yamagata從一出生起,
就要比旁人多了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優勢,
山形瑞秋的日本名字或許還只是一種風雅,但骨子裏那種東方式神經質的線條,
卻註定了她與同類女歌手競爭時的先天優勢,有Yoko Ono做為榜樣,一切早已說明。

儘管19歲就加入芝加哥的Funk樂團Bumpus,但Rachael Yamagata多元化的性格
卻顯然無法容忍被限制於一種音樂風格的拘束裏,
對她曲風有影響的倒是她和樂團吉它手男友的分手,
使她以更感性化的情愛刺激為基礎引導出自己的音樂走向。

專輯以情這個永恆的話題做主題,也因為Rachael Yamagata剛經歷了一段破碎的感情,而使專輯整體呈現出一種消極、頹廢的黑暗色彩。
雖然敍述的是個人的、隱秘的情感生活,
但Rachael Yamagata在詞作上卻摒棄了所有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文人情結,
轉而以非常簡單直接的辭彙毫無顧忌的述說著自己的痛苦、悲戚,
越是簡單越是容易入勝,在一段段排比、反復的文字衝擊下,
你甚至可以看見躲在音樂背後面對鮮血卻不禁浮現出一絲冷笑的Rachael Yamagata。

這種冷笑在《Letter Read》裏伴著Rachael Yamagata魔幻般的鋼琴斷奏敲擊聽來,
就更容易叫人毛骨聳然,而這種內在的張力,
確實是在Tori Amos之後就很難再聽到了。
當然,除了Rachael Yamagata在專輯裏展現的創作才華之外,
曾為Dave Matthews Band和John Mayer等大牌擔任製作人的John Alagia同樣功不可沒,正是他在編曲上的平衡能力加上Rachael Yamagata爆發力十足的聲線條件,
才能使專輯裏許多反復強調情感傷害性的“恨情歌”
因此而更顯得層次分明又多彩多姿。


這是Rachael Yamagata的首張專輯,也是一張很難具體歸類風格的專輯,
無論是《Paper Doll》和《Meet Me By the Water》裏的低調民謠搖滾,
還是《1963》裏Elton John式的華麗鋼琴搖滾,
是《Even So》裏大提琴勾勒出的黑色戲劇化吟唱,
還是洋溢著一點點愛琴海風情的《I Want You》,
又或者只是像《Worn Me Down》這樣大大咧咧的美國高速高路搖滾樂,
Rachael Yamagata的每一聲沙啞的哀怨,
轉折時的嗓音變形和高音爆音噴泄時的飛沙走石都能將這些元素一一理順,
成為仇恨的所有因數,也難怪她的前男友會因為她的歌聲而弄哭了。
而她的聲音也再次讓人紀念起Tori Amos曾經年少的歲月,
那麼,趁著Rachael Yamagata還未老去的時候,
還是讓她盡情把我們折騰個夠吧!

沒有留言: